旁觀他人之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旁觀他人之痛苦,主要是針對災難性攝影(特別是戰爭)的評論,首先他先聲明了照片與生俱來的兩種相反特性,其一,也是許多人直覺能認同的「客觀性」,照片是真實事物的記錄,這是文字永無法達到的一種能力,因為負責記錄的是一部機器,但是另一方面,照片總是擁有一種觀點,或可以說是一種「視角」,因為必須有個人帶著攝影機去拍攝。也正如此,照片本身是客觀的產物卻也是種主觀的證詞。「既是對某一時刻的現實狀況忠實複寫或謄抄,又是對那個現實的詮釋—就這一點,這是文字長久以來不斷追尋卻始終無法達到的境界。」



接著開始舉出許多戰爭攝影作品的刻意與虛假,披露照片的真實性有待商榷,而接著透過這樣的行為,繼續抨擊傳播媒體的嗜血特性。這部分與「娛樂至死」一書中的概念相同,但是本書從人的角度切入,他引柏拉圖的話,認為人是有傾向于旁觀他人受磨難的低下性格,而這正好迎合了現在大眾媒體吸引觀眾的需求。

接著他又繼續質疑,人們對於該類照片是否會因為新媒體不斷暴露在世人眼前,而使得攝影的影響力削弱,人們對於這樣的照片越來越無感,進一步的只是讓我們更旁觀、更合理化照片所詮釋的悲慘世界。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指出,二戰末期關於納粹集中營的照片及新聞都誤導民眾,因為鏡頭下的集中營都是盟軍已經進入之後的狀況。」言下之意,納粹集中營比我們想像的更慘,更有系統化的被屠殺。歷史照片讓我們對某事件的印象更容易烙印在心,相較于較少圖片來闡述的歷史事件,照片的確是個很有利的說故事工具。但也正是如此,我們對於該歷史事件的印象也就僅止于此了,照片中那瞬秒,只能代表整個事件的一個時點,但對我們而言,我們已經將其劃上等號。

雖然如此,照片依然有他不可抹滅的重要性,他重視「現實」,批判宣稱「現實已死,影像、媒體全盤獲勝」的理論,即便世人對照片逐漸痲痹,但一個新事件照片依然會帶給社會震撼,轉而成為一種證據,強迫政府面對醜陋的真相。「照片仍俱有不可泯滅的道德力量。」這在美國在伊拉克的虐囚照曝光後更俱有說服力。

ps. 本書翻譯文筆流暢,值得細細品讀。



Related Articles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