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The Why Axis
Rebecca經營一家幼稚園,為了想改善家長接小孩遲到的問題,訂了一個規定,家長遲到十分鐘以上,每次加收三美元的罰款。
Rebecca 的策略成功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遲到的家長數目還急遽升高!?Why?
Gneezy & List (作者)在美國透過現場實驗發現,徵才廣告上敘薪方式若需透過與同事的相對績效,換句話說存在競爭環境,相較於單純支付時薪,前者的女性應徵者較少,男性較多。因此這出現一個問題,女性較不愛競爭嗎?
成績較差的學生是因為知識水準不足還是對考試本身投入心力不同?金錢誘因實驗可以告訴我們結果,而實驗設計「損失框架」的效果相較於「獲得框架」的效果又是哪個較佳?
歧視,是出於敵意?或是經濟上自利的行為?假設一位殘疾人士坐著輪椅,在清晨花了半小時起床,又花了十分鐘好不容易坐進了特別設計的車子中,開十五分鐘的路程終於到達修車廠,你認為修車廠的報價會高於平均報價還是一樣?亦或是低於平均報價?那又會差多少%呢?
巴菲特宣布捐贈310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後,其他人的捐款會減少亦或是增加?
你收到一封信,打開後發現一張二十美元以及一份問卷,這是一家公司要求你填寫問卷並且寄回,你會照做嗎?假設是十美元?一美元?會有差別嗎?另一組實驗,告訴你填寫問卷寄回後承諾會回寄一張二十元支票給你,你會照做嗎?答案或許不是這麼線性直接。
現場實驗經濟學是新興起的一種研究經濟學的方式,作者Johon List 的個人網頁寫到:
這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各種不同的市場,透過現場實驗或是說自然實驗的方式,在受試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操控設計,提供不同的誘因,進一步觀察受試者的行為差異。
那接下來就簡單回答一下開始的幾個問題。
為何訂定了罰款,遲到的家長不減反增?那是因為Rebecca將原本家長遲到的罪惡感給定價了,三美元是遲到的價格,導致家長不再因害怕遲到接小孩的羞愧與抱歉而避免此行為的發生,類似贖罪券的概念吧!
至於女性是否真的較不愛競爭?這是自然因素?亦或是文化因素?作者為了現場實驗,飛過大半地球到孟加拉的卡西村,卡西村是母系社會,女人扮演著我們居住社會男性的角色與工作。在卡西村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競爭的實驗(透過一個丟網球的小遊戲)發現,在母系社會的卡西女性村民,對競爭的偏好不亞於我們社會中的男性,這代表,競爭偏好是社會化的結果,不是男女本身自然限制的條件。所以想要讓女生跟男生一樣偏好競爭?從小教育開始。
當考試成績進步可以獲得金錢報酬時,學生的成績都提升了,這表示傳統認為成績差意味著知識水平較差外,還有另外的因素,他們並不想好好的寫考卷!而損失框架的設計情境是在考試前就先給學生二十美元,但假如成績沒有進步,將會直接收回。獲得框架則是在考試結果出爐後再給予承諾的獎金。哪一種效果更好?人都是害怕失去東西的!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章節在講價格歧視,是廠商能依照不同顧客的願付價格做不同的定價策略,以獲取更大的消費者剩餘。修車廠見到殘疾人士光臨,認為他會再辛苦的去貨比三家嗎?亦或是就在這邊處理他車子的問題?還是修車廠會因為憐憫而給予優惠的價格?歐!實驗結果,人是自利的,答案是前者,且高於平均報價30%(書本為例)。不論實際數字為何,這部分要講,歧視其實很大部分是為了降低風險與自利行為,而不是出於敵意。
最後,巴菲特捐贈大額款項對該慈善項目有何影響?其他人會因為認為該基金已經有足夠的善款做事,就不差我一個的搭便車想法?這是傳統理性的猜測,但實際上,所謂的光輝效應讓人們追隨巴菲特的腳步,認為自己跟著巴菲特起為更偉大的目標奮鬥呢!
19世紀Tomas Carlyle說經濟學是Dismal Science,時至今日,經濟學家已經擺脫那個年代的形象,結合心理學、法律、實驗方法等,為經濟研究提供新方向。現在大學裡教的經濟學原理,大多建立在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上,發展出許多模型方程式,有別與此,透過現場實驗,在受試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過觀察對照,對某件議題提供統計證據,來達成一些目標,這是這本書主要想要訴求的價值。
但這絕對不是第一本這樣的書,過去讀過的Nudge(推力),誰說人是理性,還有當然不能忘記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eniel Kahneman的Think Fast & Slow,都是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出版,我也觀察到近年來書店在經濟類別的書,這領域也賣得特別多,或許是如上段所言,這領域的經濟學研究脫離了沈悶的枷鎖,開始研究真實世界的人類生活議題,讓讀者感覺不那麼生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