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 The Columbian Exchange



哥倫布大交換一書,是我開始工作來讀完的第一本書,其實原本在讀黑天鵝效應,不過太厚重了,就先把這本看完。這本書對現在的人讀起來,不是那麼的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或許是我已經讀過了槍砲、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因為就如本書封面所說,是槍砲一書的先河,1970年代出版的書,在當時卻是一種新觀點、在學術領域上的創新,改變了近三十年來人類看待歷史的方式。


他用生態學的角度,看待兩塊大陸交換所引發的效應,帶給人類在原本歷史的途徑上一個破壞性的改變。

本書其實輕鬆易讀,幾個主題,包括新舊大陸的相遇、西班牙的槍砲征服、動植物在大西洋兩側的移居,然後病菌,並以梅毒一疫作為論述的對象,最後談論美洲大陸的食物,例如玉米、地薯等食物對其他陸地民族的重大影響,其影響就是拯救了大批饑民,進而奠定了現代人口爆炸成長的基礎。

首先,關於征服者的故事已經從小聽到大,前面篇幅的故事包括馬雅文化、阿茲提克等原本美洲大陸上的原住民,見到騎著高大馬匹手拿槍砲的歐洲人,好像看到外星人降臨要來消滅地球一樣的電影情節,而這樣的情節,不乏在其他文化中出現,台灣當年多起的抗清、抗日事件,原住民不也是如此嗎? 所以這本書應該不是要講這些強勢文化殖民的故事,而是這些人類的行為,造成背後動植物的交換、病菌的交換、農業、工業技術的交換、文化信仰的交換,該「交換」,正是本書哥倫布大交換的交換含意。

動物的交換,美洲似乎受惠歐洲的馬匹、豬隻、牛隻、綿羊甚多,在天然資源充足的美洲大陸,養豬、養牛,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給予那些飄渡大西洋的新移民者,馬匹數量則是穩定的在美洲大陸成長,並提供給印地安人新的交通與戰爭工具;另一方面,植物的交換卻是這世界受惠於美洲原生植物甚多,玉米、香蕉、地瓜、馬鈴薯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給予那些原本挨餓的人,儘管當時歐洲認為這些食物是窮人的小麥,但不可否認,正如台灣過去艱辛的時光,靠食用地瓜過日撐起家庭與人口。

意外的這本書用梅毒這個性病來作為病菌交換的典範,事實上本書點出當時對梅毒究竟從何而來提出兩派立場,一種是梅毒是從美洲而來,這種病菌交換的觀點,抑或是這種病毒只是在不同地點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事實上卻是同一種病毒的一元論觀點。

但我認為在槍砲、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中,關於病菌這個議題,寫得更宏觀清楚一點,畢竟這是站在哥倫布大交換這巨人之作的肩膀上的另一個巨人。

本書最後的結論值得深思,哥倫布大交換至今依然持續地進行中,可悲的是,這種交換卻使動植物種趨向單一化,因為人類的大量人工栽植同一種作物,藉由農業與工業的科技,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同時間也扼殺了生物多樣性、讓物種專門化,專門為人類所用,人類殺傷速度比演化更快,而我們卻無法在等一百萬年來讓生物自然演化,再也沒人看過當時哥倫布之前安地列斯群島上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原生的動物已經少到無法自然繁殖,必須靠人工培育或保護,就像熊貓那樣。

或許下一次有如此重大的交換,就是跟外星人接觸吧,不過回歸正題,我覺得還是要回顧一下槍砲那本書做出的結論:


各大洲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歷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環境。各大洲的環境有許多不同的特徵,每個特徵都能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其中只有四組原因最重要。
第一,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第二,影響內部傳播與遷徙速率的條件,主要與地軸的方向有關。第三,影響洲際傳播與遷徙速率的條件,主要跟地理、緯度、氣候的自然障礙有關。第四,各大洲在面積或人口總數上的差異。

從第一句話,可以看出,哥倫布大交換提出的全新概念,就是各種不同的歷史發展,原因不再以人為中心出發,尤其是由舊大陸歐洲人為中心出發。環境才是影響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歸納出來的第一點,也就是本書中論述動植物交換對新舊大陸之間的影響,而第二三點是新觀點,至於第四點,人口總數的差異應該可以追朔到本書提到人口成長的因素,美洲大陸提供的「窮人的小麥」,給予人口成長的源頭。



Related Articles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