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 Civilizaiton-The West and the Rest

作者-Niall Ferguson 尼爾.弗格森

這是一本歷史書,更精確一點,可以說大部分著重在人類政經發展史。

作者用現代譬喻的說法,將六大影響人類、國家發展強弱的因素比喻成殺手級Apps,依序為:

(1) 競爭
(2) 科學
(3) 財產權
(4) 現代醫學
(5) 消費主義
(6) 工作倫理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在TED上的演講,雖然他一臉西方的傲慢。





首先,競爭。

以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與十六世紀西方海上貿易霸權的比較說起, 中國的航海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使鄰國朝貢,而非西方國家的貿易目的。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也對中國的經濟情況做出解釋,相對於歐洲的競爭情勢,在中國這個主要以農業為主的大國,幾近呈現自給自足的狀態,使得創新的動力降低,不利於發展科學。
我想,現在的人都能認同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論調。


第二,科學。

如果說工業革命改變了歐洲的命運,那就要追朔到更早期的科學革命的貢獻。我想不僅僅是十六世紀的啟蒙運動,現今的社會更仰賴各種科學發展以及衍伸出來的創新發明。


第三,財產權。

最重要,也最大型的歷史實驗,引自書中的一段話-

"就是英屬美洲(北美)與伊比利美洲(南美)出現差異的關鍵是觀念問題,也就是人民如何自我管理的問題。有些人誤以為「民主」是任何國家都能採行的觀念,只要舉行選舉就叫做民主。事實上,民主是一棟建築物的頂石,而建築物的基礎是法治-說得更精確一點,民主是透過代議制立憲政府來確保個人自由的神聖性與保障私有財產權。"

 在書中,作者用 華盛頓 Vs. 波利瓦 來比較北美跟拉丁美洲的差異,為何同樣都是殖民文化而發展出來各自的政權,北美成為西方強國,而拉丁美洲分裂成數個國家,經濟發展落後,甚至,當有人提出:拉丁美洲算所謂的「西方」嗎?研究拉丁美洲的學者卻無法給予肯定的答案。

"北美的發展之所以優於南美,純粹只因為英國模式廣泛分配了私有財產權與推行民主制度,這種做法勝過於西班牙模式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與推行專制制度。反之,奴隸制度與種族隔離政策非但與美國的成功無關,卻構成美國發展的障礙。"

而目前,在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終於啟動延宕許久的改革,讓越來越多人口擁有自己的財產與賺錢的機會。

在這樣的觀點下,財產權的確是一款殺手級App,但是在現今的中國,人民依舊沒有財產權,土地依然是國家的,而人民擁有的是「使用權」,這樣的情況下,經濟的發展似乎也如日中天,因此在此提出合理的疑問,當人民擁有財產的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的情況下,是否會與西方的發展模式有所不同?(畢竟此書仍舊是西方的口吻寫西方的發展)。


第四,現代醫學。

在非洲,至今仍是醫學發展相對落後的大陸,過去的非洲一樣被西方殖民者瓜分,也造成了現在非洲大陸的國家數目,相較於美洲、歐洲以及亞洲乃全球之冠。我們當然譴責殖民主義的暴行,但不可否認的,在當時,也將西方醫學帶入了非洲。提高了非洲的平均壽命。

這樣的模式不禁讓人想起台灣日據時期,日本人也帶來了西方的標準時間制以及公共衛生觀念,建立汙水處理以及讓人民施打疫苗等西方醫療行為。使得直至目前,那些曾接受過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老一輩,不時會說出懷念當時先進的社會環境,儘管現在的衛生環境已經更勝以往。

但這些都不是出自於殖民者的善意,引進西方醫療是西方各國在殖民地的醫療競賽,包括現在,在我前一篇書誌 終結貧窮可以在2025年之前達成 中,已經非常清楚的表達西方各國,包含跨國的國際性組織,對於非洲醫療上的援助可以說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看似給予慷慨的協助,實際上提供援助的比率相較於國內其他支出少得可憐。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似立意良善的各種組織,其實還是充滿著西方國家的傲慢與偏見。



第五,消費。(一個能為個人提供無限選擇的經濟體系,最後卻使人類同質化)

消費文化或是說消費主義,在近代興起的模式的確是快速得匪夷所思。
流行文化無疑是最大的推手。消費社會在今日無所不在,但事實上,消費社會是相當晚近的發明,在他的推動下,西方逐漸領先東方。第四款App現代醫學通常用強制的方式在西方殖民地推行,但是消費文化卻非如此,更生動的來比喻的話,第五款App消費文化,是讓其他地區爭先恐後的自發性下載使用。

行銷學在此時開始發展,也就是在企研所中許多人的主修。而最理想的行銷工作往往是那些販賣消費性產品的跨國企業,包括P&G,Unilever等等,這些企業生產各式各樣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不過講到行銷或是行銷學,沒有不拿可口可樂當作個案範例的,可口可樂在消費文化上就等於西方文化或更甚者,美國文化。也因此當可口可樂能夠在蘇聯、中國等非西方的共產國家販賣時,在西方的心中等同於另一種西方殖民的成功。另一個例子是levi's牛仔褲,在我很早的一篇書誌中 - 一個行銷人的自白書 中,就已經提到了levi's在行銷領域是個說故事高手。用說故事的方式,將一個品牌的理念精神傳達到願意接受相信這樣想法的同一群人身上,並且不斷的加深這樣的觀念使的所謂的目標客群對品牌的精神深信不疑,這就是基本的行銷精神。

而事實上,服飾是消費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產物,早在工業革命,就在起於紡織業的改革,以日本為例,在日本西化之後,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精神跟服飾式微,這讓人想起電影末代武士的場景,假如你拿二戰日本軍隊的軍服與當時西方的軍人做比較,可以發現在服裝上幾乎是大同小異。這也是為什麼在上面第五,消費的隔壁多了一個註解:"一個能為個人提供無限選擇的經濟體系,最後卻使人類同質化。"這是現代人類中最大的一個矛盾。


第六,工作。

在工作這篇幅,其實講「宗教」還比較合適。這篇提出的是宗教之於工作倫理。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歷史上大部分的時間,人類是為了活著而工作,但新教徒卻是為了工作而活著。正是這種工作倫理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

但我也不認同西方學者將中國無法發展出競爭性的制度架構以及激發創新歸因於「儒家思想」。這種說法我認為只是後見之明, 很明顯的例子是當中國近代崛起時,不少人又回過頭思考儒家思想帶來的影響。

可惜是文化大革命的確是將這樣的想法可怕的實踐,導致近代中國社會沒有西方的基督教工作倫理,更失去了過去在心中的基本信任。

而西方傳教士在這個時候大發所長,基督教趁勢進入中國,帶來了基本倫理架構,使得人們在共產主義急速過度到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仍能知所奮鬥。

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倫理,辛勤工作又能儲蓄,資本得以累積。


結論。

而作者反觀現今西方社會,這六種殺手級App要嘛是被其他地區下載使用,要嘛就是被西方逐漸的忽視不用,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過去西方擁有的優勢,在這一個世代是否能夠持續擁有?

從2007年的金融危機開始,許多西方學者開始檢視自身的社會經濟體系的體質,這本書也是這樣而來,用歷史解釋原則來提出警告。雖然文中仍呈現出以西方為中心的口吻,但不論接受其論調與否,都是一場歷史與思想的洗禮。




Related Articles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