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史:工業社會的興起(1) 法國的工業革命
這是一本民國74年的老書我還沒出生就存在的書
圖書館才存在的書
光是看前面的總序,就感受到前人學者的理想
搭配著泛黃的書頁以及只有老書才有的味道
讀歷史是最佳組合
作者 - Carlo M. Cipolla
譯者 - 張彬村 林瀝華
第一章 法國的工業革命 1700-1914
首先,先確定何謂『工業革命』,這個名詞在十九世紀初期首次出現,至此被廣泛地使用,尤其在歷史以及經濟領域。這個名詞泛指各國的經濟發展,即是:
農業優勢轉變為工業優勢的階段
習慣上總是討論英國的工業革命,十九世紀期間,歐洲大陸各國的確深受英國的影響,並接著傳到其他洲,如美國以及日本。
如今工業革命也用來表示從低度開發到與政治獨立一起而來的經濟獨立的轉變。
這句話剛好讓我想起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中說到的一句話:
『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工業革命是一種持續的現象。
在十八世紀,除了蘇俄以外,法國擁有當時歐洲最多的人口。初期,他有1800萬的居民,在大革命前夕可能是2500萬,大約增加了40%。十九世紀上葉人口顯著增加,法德戰爭前夕有3800萬的居民。另一方面,1865~1914年之間,人口多少保持在3800萬~3900萬的穩定狀態。而其他的工業國家卻繼續成長。簡單說,法國人口分三階段,到1800年為止快速成長,1800~1850逐漸增加,之後為一段時間的停滯。
但是全部的數字不足以解釋工業革命的原因,必須考慮鄉村和都市部門的區別。根據調查,整個十九世紀,與德國和英國相比,法國仍是一個農村國家。
大量的人口住在鄉村,對於工業化是一項阻礙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大量的農村人口持續存在在法國造成對工業革命一個非常嚴重的阻礙,農村社會提供有限的消費市場,因為他有自給自足的頃向。尤其在交通尚未支持產品的輸出與供給時,法國在十九世紀前半似乎一直都是這種情況,除了主要道路外,鄉間仍然是閉塞的。
交通方式擴展非常緩慢,尤其是鐵路。最早在1845~1850年之間鐵路才顯出他的重要性。在1848年以前,運河沒有統一寬度深度,體做了完善了規劃,但是只有完成少數的路線。
農業的情況可以說明為何直到20世紀初期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在這一方面法國以一種不同於其他西歐國家的方式演進。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法國大革命之後,農夫除卻了身上的負擔,並且使他們成為佃耕農地的所有人,擁有土地成為一種更強固的結合,這是他們長久以來追求的勝利。而那些一開始就受雇於地主賺取工資的無產階級,革命之後依然沒有獲得土地,這些人就依舊替擁有土地的農民耕種。這情形造成了並沒有太多的人因此需要移民到城鎮去,提供新工業的勞動。
加上高關稅,幾乎不必與國外競爭,造成農業生存在真空之中,保存著過時的耕作方式以及社會。農夫不必與海外市場競爭,使的農業勞動供給並沒有產生供過於求的情形,因此使工業得不到人力。
說到工業革命必定使人想到Watt發明的蒸汽機,的確,工業革命起源在於使用機械能。蒸汽機發明不久就傳入法國,主要由於佩里埃(Perier)兄弟,輸入了一個引擎在1781年用於鑄造工廠。但是法國大革命以前,蒸汽機的使用非常的罕見,革命之後,蒸汽機的使用數量也是到了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才開始確立他的地位,原因是在當時的法國許多工業已經設立在良好的水力地區,使用瀑布較為簡便。水利機械的持續使用說明了蒸汽機所遭遇的阻力。
另一個理由是跟英國與德國比起,法國可燃燒的煤缺乏且昂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法國的煤價格之高,根據煤業人士說法,法國煤礦很深,煤層薄且散佈瓦斯,開採困難。而品質上面也較差,缺乏某些品質的煤用來煉成焦煤,因此需要依賴進口。這一方面的確法國在天然資源條件上比起鄰國較差。
工業革命開始於法國的影響時間大約在1770~80年,影響力持續到1870年為止,對於所謂的革命,這是一段不尋常的漫長時間,因此顯示工業革命一詞的不恰當,但是卻必須使用。正如先前所說,工業革命是一種持續現象,並非每件事情都需要從頭開始,只有從一無所有的情況起步才有革命性性質。例如棉業。
法國工業革命可以粗略分成三階段:
1.
1760~1790
利用新技術(英國傳入)的結果,並且依賴過去法國的資本累積和外貿興盛獲得繁榮。因此在起跑點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法國與英國相差不大。
2.
1790~1815
工業發展顯著遲緩,這期間有法國大革命,以及隨後的經濟金融問題,戰爭、通貨膨脹使經濟發展遲緩。
3.
1815~1850
社會恢復秩序,加上運河鐵路等發展,國家以補貼、壟斷、貸款利息等方式直接參與。
4.
1850~1875
藉著鐵路使國內市場統一,以及國外競爭的發展
如先前提到,法國與英國平等的一起發展工業,首先讓英國超越,隨後德國、美國、日本以及俄國都勝過,缺乏充分的穩固基礎,加上不完全的工業化,大量存在的農民,創造充滿不滿情緒工人的世界。
最後一段書上寫著:
『它不是一種從鄉間到城鎮的大規模移民運動伴隨而來,使人們繼續相信地產的優越性,終於不能得到技術或心態上的突破,而這種突破正可以導正這些價值的修正以及一個更均勻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