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 ZERO to ONE
寫著名「黑天鵝效應」一書的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說:當一個有冒險精神的人願意寫書,就買來看。如果寫書的是Peter Thiel,就看兩遍,但保險起見,請看三遍,因為這絕對是經典之作。
此言不假。
顧名思義,從零到一,即從無到有,但這不是傳授創業成功方程式一書,而是真切的分析創業成功需要的條件。開宗明義,第一段, 作者說他喜歡問面試者一個問題:「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這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不好回答的很深入。其實這個問題貫穿了整本書的觀念,反主流中才找得到秘密,才能夠在大眾認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找到可以獨佔的小眾市場,逃離競爭的環境獲得成功。
至於書中論及的秘密為何?獨佔是必要的嘛?經濟學中所假定的競爭市場是好的嘛?這些書中都有很清楚簡明的論述。
書中前半部先釐清一般人對市場競爭的誤解,大多數的人認為競爭是好的,但事實上競爭市場的紅海是很難創立新事業的,要開創新事業,必須從很小眾的市場開始,去服務一群沒有被服務到的人士,讓他們成為忠實客戶,Amazon.com一開始從賣書開始,後來擴大到週邊產品,然後現在目標是販賣所有物品;Paypal也並非ㄧ帆風順,而成功的轉捩點在於找到Ebay上一群超級賣家,每天賣出的商品跟進貨的數量幾乎一樣多,但是Ebay的付款機制相當差,Paypal在這邊找到了機會。
秘密,不是那本寫著關於正面能量的東西,這邊說的秘密,是要再回到一開始問的反主流問題:什麼東西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你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對我自己來說,關於電子書的看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電子書將會取代實體書本,就像Amazon打敗了Barnes&Noble那樣,但我認為這是不同的概念,Amazon取代的是實體無法辦到的事情,也就是庫存的無限量,相較於實體店面,受限於有限的空間,必須銷售暢銷書籍,每一本書,每個擺放的位置都要其價值的程度,因此,小眾市場的書籍,冷僻的專業書,獨立出版作者的書籍就會被淹沒,但是虛擬沒有這種問題,所以Amazon抓住了這些需要冷門書籍的專業人士與愛書者的小眾市場。但是電子書,是媒體呈現的形式的改變,他將一本實體的書籍,轉換成電腦中的數萬個位元,必須透過媒介才能閱讀,電子書挑戰的是人類閱讀的方式,這種媒介的閱讀方式通常是具時效性的,閱讀時間短暫的,因此我認為電子書會取代的只是像雜誌、報紙這種產品,但是需要深沉閱讀的內容物,電子書必須要更像一本實體書,分析人類閱讀行為,不只是內容本身,還包含閱讀的人體工學。拿著一個平板電腦看書,並不會覺得自己在讀「書」。因此電子書若要真的完全取代實體書籍,那至少要讓人感覺是在看本書,另一方面,從有人類開始,人類的智慧、知識傳承透過書寫在實體媒介上,如東方的竹簡、宣紙,甚至是石碑,西方的羊毛,草紙等,實體的媒介才能被長期保存,假如將所有轉換數位,存成位元,複製位元或許是那麼輕易,就像Microsoft的單位成本幾乎為零那樣,那相反的,刪除檔案也可以是輕而易取的,最後,還要保證電腦二進位科學也必須是永不會被取代的。
相信秘密的存在,才有可能開創新事業,因為相信有秘密,才會看到還有需要解決的事情。但秘密不會自己跑來告訴你,必須花力氣去尋找,數學家Andrew Wiles 花了九年的時間才終於證明費馬最後定理。
後半段,強調銷售的重要性,科技人常常輕視銷售,但事實上任何事業都離不開銷售,Elon Musk 被電影公司拿來當作鋼鐵人的題材範本,電影將鋼鐵人塑造成高科技發明家,但事實上Elon Musk是銷售達人,能夠說服NASA購買自己公司SpaceX的太空梭,這不只是科技能力就能達到,還需要一定的政治手腕。
後半段是我感興趣的議題,探討電腦跟人類的關係。過去有兩派,一派是盧德派(盧德份子是反工業革命的一群人,後來引申為反科技),認為科技發展最後將導致人類滅亡,科技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在經濟上會造成結構性失業,使得社會埋下隱憂,馬克思派甚至認為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崩壞。令一派認為科技最終將會把社會帶入烏托邦的境界。事實上,務實的想法是,機器、電腦是工具,他不會取代人類,他與人類是互補性的。
過去人們希望電腦代替我們做事,因為電腦快速、又不易出錯,但事實上電腦是靠一堆程式碼判斷邏輯來達成工作,而這些命令也是人類給予的,即便有所謂的Machine Learning,那也只是透過大量的經驗統計分析判斷來達到目標。常聽見人稱電腦會取代會計,但事實上目前的發展是,電腦會取代過去會計作業上那繁複的運算,但是會計的精神不只是記帳,會計師的價值在於其經驗與判斷,在台積電工作充斥著各種報表資料庫,Excel或SQL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工作找到問題點,但是電腦不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該怎麼解決問題,即便是利用最近很熱門的Big Data來做所謂的商業分析,分析的解讀仍然是人,而不是電腦。Google的超級電腦宣稱在掃瞄數百萬youtube檔案後有75%的成功率能夠辨認出貓的樣子,但這樣的事情四歲小孩就能辦到,我們不應該期望電腦跟人一樣,而應該將電腦視為強力的工作後盾。所以人與電腦不是互斥而是互補的。
最後,創業家的特質到底是如何?我們無法將其分門別類,但是不只是創業家,包括許多影星歌手,都有其自己的獨門風格,是他們刻意塑造成那樣子,還是他們本來就是如此?不得而知,但唯一知道的是,他們都有特異、矛盾的個性,他們既是名揚四海,卻又是聲名狼籍,Sean Parker,從小就是駭客,被捕後未被判重刑,後來創辦的Napster,第一年就吸引一千萬用戶,卻又因唱片業提告隔年就勒令停業,然後他替臉書找到資金成為董事,卻又因吸毒被捕。
企業需要創業者,但特異獨行的創業者卻更傾向將企業發展成封建君主制,因為由他一人主導企業方向,激勵員工,放眼未來。這說法或許在我看來更適用於科技業或是新創事業。將企業的未來賭在一個人的遠見,那必須確保這個人有這個能耐,就像過去有過一些太平盛世仁君,願意治理國家,而不是縱於酒池肉林。但是若是沒個人風格的官僚體系,雇用專業經理人,企業或許可以持久,但常著眼於短期。企業文化轉為漸進主義,只能改善,而且是在現有基礎下改善,無法大破大立。
而現實,就在這兩種之間的光譜帶拉扯,HP曾經是發明第一台印表機、第一台筆記型電腦的創新公司,公司內原本有一群熱愛新科技,希望發明新技術產品的資深員工,然而就在董事會中由銀行家派系掌控後,開始崇尚漸進主義,開始只在意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公司是否循規蹈矩,忽略了對未來的期望。很快的HP現在已經將筆電龍頭地位讓給Lenovo,而印表機事業也走入寒冬。沒有新發明,沒有創新,HP市值減半,甚至還傳言將筆電事業拋售。失去創新能力的HP,只能在既有的競爭市場中,殺紅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