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Zen and the art of motocycle maintenance

作者-Robert M. Pirsig



































書中一開始,「騎摩托車度假,見到的景象別有一番風味。如果開車,人總是被關在裡面,而且習以為常,坐在車裡的人有所不知的是,透過車窗看到的事物充其量不過是電視節目,人成了被動觀察者,沿途景觀一格格飄過眼前,不覺得無聊才怪。而騎摩托車度假時,景觀的框架消失了,等於是進入節目的場景‧‧‧」

我知道這書對了,作者的心境我能體會,當然,後面大量的哲學就不是這麼容易了。


我認為一個讀管理的人都需要看一下這一本書,管理學開宗明義問了一個問題,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答案是,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而這本書正是在探討這樣的二元論,以致於他後來精神分裂。

古典與浪漫派各屬兩個世界,理性 vs. 感性, 科學 vs. 藝術 如此的二分法,一刀將世界一分兩半。兩者之間的衝突,源於人總是傾向單一模式的思考,低估另一模式的真諦,卻沒人願意放棄眼前的真理。

舉一例: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上學習航道之術,精通分析型知識之後,他發現江河之美不見了。在理性分析之刀之下,必定有所傷,有所亡。而通常就是浪漫、美感的殆逝。

理性和感性一種無法融合的現象,代表理性的科技錯就錯在,他無法和心靈進行實質的交流,因此科技在無意間做出盲目、醜陋的事,遭人痛恨。從前的人對這種現象不太關注,因為他們最大的關切在於食衣住行,而科技能滿足這樣的需求。但進入現代之後,基本需求不於匱乏,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科技的醜陋面。

用摩托車零件、維修來做為解釋整本書的啟發與觀念,是再好不過的方式。摩托車可以分為零件與功能,而零件又可分成電力組合和傳動組合。如此不斷向下個分類,正是西方知識的基架:由概念組成的架構-層級。

「旅行的過程勝過抵達終點」,這句話貫穿整本書。

在整本書中,探討的就是一個「質素」。質素,你明知道是什麼,卻又不知道是什麼。看似自相矛盾,但有些事物確實是比其他事物好,換言之,擁有更高的「質素」。但當排除事物本身,純粹探討質素,能談的東西卻全然消失。

質素,不是古典「質素」,也不是浪漫「質素」,而是凌駕於兩者之上的東西。更不是主觀或客觀、心或物,是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西方哲學思想道路,第三種中間路線。

質素也不是東西,是一個「事件」。

由於缺乏客體就不會有主體,由於主體對客體的意識源自於客體本身,因此,質素,是主客體有辦法互相意識道彼此的一個事件。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在這邊不得不佩服老祖先,作者讀道德經,認為毫無贅字,字字命中。

所謂道,引維基百科,代表終極真理,是自然的定律,宇宙之意。而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指,假如我們可以說出什麼叫做道,那這就不是真正的道,而名也不是能用語言文字稱呼的,否則就不是永久不變的名。這樣的觀念剛好跟作者自己創造的「質素」契合。

「維修摩托車時,必須培養一份心物合一之感,從事其他工作亦然。成功達成心物合一之後,其他事物會不假外力產生。」

同理,在賽車場上,車手追求的是一種人車一體,而運動員如桌球、網球,追求的是人拍一體,大腦會將球拍、車身,視為自己身體的延伸,達到心物合一的境界。

在回到剛管理學的問題,管理是科學或藝術?基本上這問題建立在二元論邏輯之下,非黑即白,跟電腦非1即0的觀點一樣,但其實還有個東西叫做「無」。

閱讀此書,如跟著作者騎乘機車進入心智山林,跟著作者第一人稱思緒,以及他那精神分裂出來的菲卓斯,上下起伏,時而頓塞,時而獲答。雖然此書為哲學的入門讀物,但裡面牽涉的各種思維跟主義,絕不入門。再次回想書名,想起過去總經老師說過的話,唯有深入的人,才能淺出。唯有真正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才能用摩托車維修、零件等形象化的概念、譬喻,帶著讀者一起思考。

當然,書中最後並無答案,因為作者早說過,旅途的過程勝過抵達終點。

Related Articles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