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
一本站在美國人的立場對美國提出的建言書
美國人變軟弱了,「就美式足球來說實在沒道理」
「我們變成軟腳蝦國家。中國人不管在什麼事情上都狠狠踹我們一腳。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你想中國人會取消比賽嗎?他們會徒步前往球場,而且一路大步走,一路計算微積分。」
奇異(General Electric)公司執行長伊梅特(Jeffrey Immelt)所說:「今天我們美國所欠缺的,是透過同心協力解決某個重大難題所產生的自信。」上一次我們合力完成艱鉅大事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推翻共產主義 (Communism),我們讓這世界多了二十億和我們過著一樣生活的人:多了二十億擁有自身版本美國夢的人,多了二十億實踐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人,多了二十億壓抑半世紀渴望,期待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像美國人一樣工作、像美國人一樣開車、像美國人一樣消費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我們存在這個世界,正是我們創造出來的。
這段書中節錄的話,也就是為何在英文副書名: How America Fell Behind In The World It Invented And How We can Come back前半句所提到的理由。
我們都了解廉價勞工,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應付過廉價天才- 大量的廉價天才。我們向來以歐洲為歷史參考點。未能理解我們此刻生存在一個新世界,也未即時調適,是美國極其嚴重且代價昂貴的錯誤。
應用材料公司的執行長史普林特(Mike Splinter),回應了一些觀點。「外包是十年前做的事,那時你會說:『我們分一些軟體程式設計的工作到海外去吧。』」,他解釋:「我們現在所做的不是外包。我現在要做的,是把事情搞定。現在你會說:『嘿!我研發部門裡的博士有一半寧可住在新加坡、台灣或中國,因為那裏是他們的家鄉,而且他們可以住在那裡,然後繼續為我的公司工作。』這就是下一場革命。此刻我有更多選項,我能做的比五或十年前更多的事。」
《虎媽的戰爭》點出了東西方教育的明顯差異。
2009年歐巴馬訪問南韓,他問李明博總統:「妳最大的教育挑戰是什麼?」
他毫不遲疑的回答:「我最大的挑戰是爸媽的要求太高。」
這有趣的故事總是讓美國人咯咯笑-但接著倏然一驚,韓國總統的爸媽,還在抱怨兒子的成就不夠高。
壓力?壓力是你大學畢業之後,聽不懂你第一個老闆的濃厚中國腔英語,心中泛起的感受-而且那是你唯一能找到的工作。
那才叫壓力。
「中國與美國進入一種完美的共生關係」
誠如兩年前修的總體經濟學老師就已經不斷地提及這樣的現象。
「中國需要某個安全的地方儲備其購買的巨額貨幣,所以就買了我們的主權債券。而突然之間,我們有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規模大量購買美國債券的國家-我們就像兩個醉漢,沒有路燈可以依靠,就靠在彼此身上。」美國這二十年來都入不敷出,宛如史詩般壯闊的借來的繁榮。
當然,只有中國與其他國家繼續借貸,這樣的情況才可能發生。不過能否如此,現在看起來不無疑問-這不只是中國領導人的問題,也是美國領導人問題。假設,購買債券的動作變慢或停止,這場盛宴就將告終。而且停止也可能突如其來。(事實上中國的確開始減少對美國債券購買的比率)
到那時候,美國只有三個不愉快的選項:
1. 急遽調高利率吸引資金,造成景氣停滯
2. 廣印鈔票來掩蓋赤字,造成通貨膨脹
3. 運用削減支出與增加稅賦
有趣的一段話:我們最好期待中國不要侵略台灣,「我們和台灣有個協議,如果中國出兵攻打,我們就會協防台灣。」「唯一的問題是,現在我們必須向中國借錢才有辦法。」
在全球暖化的議題上,還有許多不解之處,但若因此而將種種現象稱為騙局,暗示我們所面對的局勢完全沒有問題-所有關於這項議題的科學證據都是捏造-這樣的心態根本否定物理法則。對地球的石油、天然氣與燃煤供應何時將耗盡,我們無從而知,於是假裝得以永遠消費我們所想要的,而不會造成動搖財政、環境與地緣政治的結果,那麼不僅是否認物理法則,也同時否認了數學、經濟學與地理政治學。
最後,全盤否認這些學理,等於是嘲笑市場與大自然,也等於邀請市場與大自然隨時對我們施加狂暴迅猛的報應。
然而作者依然對美國抱持著樂觀的看法。
會有圓滿的結局嗎?
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決定,這到底是虛構還是事實。
我們對美國的未來感到樂觀的另一個原因是,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很少無法因應重大挑戰。事實上,我們無法因應重大挑戰是很不尋常的,火者有人會說「卓異」。
對美國來說,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何在,其實很明顯。我們比其他國家更有潛力創造繁榮的未來,成為全球具有吸引力的發射台-讓美國成為每人都想來工作、發明、合作、或開創事業,以便在超連結的世界取得先機的地方。
美國成功方程式五大部分,包括教育、基礎設施、移民、研發和規範。
其實這不只是美國,每個國家都是必須專注在這五項基礎能力上,以台灣為例,在教育議題上,最近教改的反對支持聲浪不斷,十二年國教本身或許沒有對錯,該思考的是在規範上,在制度上的設置是否健全,以免未來的學生淪為教改制度下的試驗。
而基礎建設在台灣更是必須要積極拓展的部分,尤其在效率方面,當年所謂的十大建設才有今天的經濟,而現在更必須在科技、網路等基礎設備上跟上腳步,鄰國的新加坡、韓國,尤其是中國,在基礎建設方面真的是突飛猛進。
而移民制度可以延伸到所謂的人才方面,近年來台灣一直不願開放國外人才進入台灣,使台灣越來越沒有競爭環境,也使國際觀程度不比其他國家,在學校裡總是強調著所謂的國際視野,但是卻是以招多少外籍生、英文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評量,實在是有點不著邊際的做法。
閱讀此書,首先會感同身受,好像把美國兩個字換成台灣都是可以套用、合理的,不論是在經濟、人才、教育、政治等問題,都有相似的地方。唯一的差別是我們沒有美國所擁有的優勢。
本書的結尾用開場作結束:我們不必模仿中國。
中國不論發展成怎麼樣,都不會影響美國自身的未來。
美國自己有自己的成功方式,只要找回當初的美國夢。
而身在台灣,我覺得我們也不必模仿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