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ing Green Done 綠能經濟學
作者 - Auden Schendler譯者 - 洪世民
三月底,即將進入四月的日子,才剛過完地球日,而現在的天氣依然是過年的氣溫,唯一沒變得是,台北的雨。
相信跟我同年代的人都還不陌生,高中準備大學指考,可能是化學,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英文閱讀測驗,都會提到『京都議定書』。
而到了近期,2009年哥本哈根的會議,意思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難道這一切只是考卷上的article嗎?
面對氣候變遷,作者說我們就像面對巔峰時期的阿里,但情勢所逼你還是得待在擂台上,像辦法尻他一拳,即使你知道應該是你被狠狠的尻了一拳。
為什麼這麼難?
舉個書上的例子,假設你是一個世界知名的渡假中心或是高級飯店環境部經理(假設真的有這種部門),你打算將飯店新開幕餐廳的鹵素燈泡全部改成節能的省電日光燈泡,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只有利益上的考量,換省電燈泡的好處多多,不但環保又省點,幫公司省下可觀的電費,等下個月電費帳單來了,大概就是我加薪的時刻。
但不如人願,開幕後餐廳經理勃然大怒,下令把那愚蠢煞風景的白光燈泡給拆了,又換上氣氛優雅的鹵素燈泡。這不是餐廳經理顢頇,不是他無知,而是他在他的位子有其專業要做,不能再高級餐廳裝節能日光燈。於是原本的日光燈被丟棄,還有重新安裝的成本,莫名的多出一筆支出,之後那家餐廳就沒在改善過照明了。說到環境議題,人們總是把焦點放在有形、可行的事情上,例如回收。但這焦點作者認為完全成為真正要務的障礙,而且我們欲罷不能。
氣候戰爭的格局不能再停留在回收個空罐子或是改用購物袋就能勝利,或是開用沙拉油還是其他植物油就可以發動的車,或是安裝一大堆太陽能板在屋頂上就能解決,這些不是不相干的活動,卻只是整個活動中的極小部份行為,而且還必須世界上每個人都這麼做。
因此美國前副總統Dick Cheney稱這類環保措施為個人美德,而不是全國的能源政策。他指出安裝省電燈泡感覺不錯,但不會阻止冰山融化。因此能夠認清氣候變遷的規模跟承認事實的存在,並且予以反擊有意義的行動。
書上提到一個休旅車妖魔化的例子讓我想起前陣子的確有這樣的輿論出現,本意良善的『環境保護論者』卻以管窺天傷害遠大目標的例子。
環保團體把開休旅車和不環保劃上等號,但事實上大部分開休旅車的人都自認熱外戶外活動,而通常也有環保意識。而『環保人士』卻用一種看似理由充分的標籤朝著也許是自己的同志身上貼。
根本搞錯焦點了,使人們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小布希總統任內頃全力支持大眾把焦點擺在這種雞毛蒜皮之事上,於是政府就免去了大擔子,民眾無暇督促他採取更廣泛的政策行動。
另一個問題是就氣候變遷而言,常常把焦點擺在技術發展上,其實根本就是一種拖延戰術,氣候政策專家羅姆稱之為『技術的圈套』,回想一下過去常聽到人家說,將來一定能發展出科技來解決現在這問題,你看以前有多少問題不也都解決了,但現在必須被戳破謊言,這根本就是逃避問題罷了!
甚至還有另一套說法認為,技術進步會提到資源使用率,因此總資源消耗量反而會增加而不會減少,乍聽之下好像就經濟學原理,例如你開新的Prius去買東西比起以前開普通車便宜,所以你會更想開車,而不是走路去超市。但只要在多想兩秒,甚至去找證據,就會知道根本就無稽之談。
而那種氣候變遷是假的聲音出現,不只是在國外,前陣子在國內PTT八卦版也是有人支持這樣的說法,書上已經提出證據,這一切都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產業公司Exxon Mobil 搞出來的行銷策略。這讓我閱讀當下感到當頭棒喝,對於也曾經起過那麼一點疑心的自己感到愚昧。
最後書上翻譯了一個名詞叫做『漂綠』,當我把這本書借回家我也開始漂綠,現今多數企業標榜自己多麼環保,使用了怎樣的節能產品,拍產品形象廣告,不論是真的願意對自己的環境盡一點力量,還是真的是在漂綠,以獲得公關形象,都無所謂,只要對環境有益,製造出一種趨勢的表象,也別用太高的仁義道德去抨擊。
過去二十年來,世界上當然有無數的好人致力於氣候變遷的議題,坊間的書籍,或是電影裡面的暗喻,大部分出自於兩種,一種是,左傾環保團體的非宗教學者,另一種是,右派智庫致力於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例如最有名的應該就是Coase提出的產權方法),一邊是純科學,另一邊則是純經濟。
因此作者希望介於這中間還有另一種充滿希望的想法:或許人類天生就註定要致力於-且喜歡-解決氣候變遷的挑戰。
大概就是多一點感性,跟對美好將來,或是自己兒女的未來,多一點正面的想像與期待。